2018年3月5日开幕的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,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,深入推进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,使更多事项在网上办理,必须到现场办的也要力争做到“只进一扇门”“最多跑一次”。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的典型样本。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,将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、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、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作为2018年政府工作的项内容。他指出,要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,加快政府信息系统互联互通,深入推进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。这是对党的十九大报告中“转变政府职能,深化简政放权,创新监管方式,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,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”的全面细化部署。
“最多跑一次”的底线是“一”,前提是“放”。从“跑多个部门”到“跑一个窗口”、从“跑多次”到“跑一次”、从“现场办”到“网上办”甚至“移动办”,改革取得成效的基础是政府向市场的放权、向社会的放权以及政府内部自上而下向基层组织的放权。“最多跑一次”的起点在审批,难点在监管。“最多跑一次”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,关键在“服”。从提升窗口服务水平到强化领导干部服务理念、创新政府服务方式,最后拓展到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,“最多跑一次”改革得到人民认同的不是简单的数字变化,而是切切实实的办事体验的优化。
提升改革系统性协同性的地方探索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指出“注重系统性、整体性、协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,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”。从提出“各项改革协同配套”到强调“搞好统筹协调”,再到要求“推动改革举措精准对焦协同发力”,以协同效应破局开路始终是党中央谋划和部署改革工作的重要思路。
在政治领域,“最多跑一次”改革打破了部门利益的藩篱,为推进权力结构与运行机制的全面调整提供动力。不动产登记从15个办事环节到“一次取号、一窗受理”,不仅是“部门专窗”到“综合窗口”的物理整合,更是条块分割的政府职能体系发生质变使然。以群众眼中的“一件事”为中心的单一目标指引,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囿于部门职权范围内的局部调整,使不同部门能够共同面向人民需求重塑职权体系、再造行政流程,极大释放了简政放权改革的空间。
在经济领域,“最多跑一次”改革有效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,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提供基础制度支撑。“最多跑一次”的刚性目标设定迫使政府部门必须首先做足政府权力的“减法”,进一步精准划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。通过尽可能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,清理出更多“不用跑”的事项,有效确保政府在有限的人员编制和服务资源内实现“跑一次”,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“三去一降一补”等提供了根本性的解决方案。
在生态领域,“最多跑一次”改革加速推进区域能评和环评改革,倒逼全过程监管体制的完善与强化。针对原有的项目能评和环评时间长、收费高、审批管理效能低等问题,政府借“最多跑一次”改革之机,一手抓新型环境准入制度的完善,一手抓事中事后监管制度的健全,在提升生态环境“过程严管”效能的同时,切实精简审批事项与流程,减轻企业负担,强化了能评和环评在优布局、控规模、调结构、促转型中的作用。
在党建领域,“最多跑一次”改革为加强党的作风建设、培养锻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提供良好契机。在制度设计阶段,各地各部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,做到“老百姓关心什么、期盼什么,改革就要抓住什么、推进什么”。在改革实施阶段,大量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充实到窗口服务线,直面群众需求和呼声,积极回应社会关切。改革聚焦问题、破解堵点的过程,就是磨砺各级干部理想信念、执政能力和责任担当的过程。
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浙江实践。与前几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相比,“最多跑一次”改革是更高层次的政府自身改革。这种“更高”体现在“放管服”改革进入“深水区”后依然坚持刀口向内,推进自我革命的勇气和决心,更体现在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指向。
在政策过程的开端(即方案设计环节)突出强调以群众和企业获得感为目标。站在群众的视角思考改革,用群众的语言设定改革目标,以群众的感受确立改革标准,将改革成效的评判权交给群众,让群众成为改革的监督者、推动者、受益者。“最多跑一次”改革从理念到举措都超越了部门主义的窠臼,真正践行着服务型政府应有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变“自上而下”的系统内调整为“自下而上”的整体性变革。
在政策过程的终端(即评估督察环节)突出强调以获得感为衡量标准。改得好不好,群众说了算。无论是人大、政协的专项督察,还是专业机构的第三方评估,对“最多跑一次”改革的评价紧紧围绕着群众的获得感。这种获得感不是“跑几次”的简单数字,它既包括对实际办事体验的客观描述,也包括服务对象的主观感受和评价;既分析办事是否方便快捷,也分析老百姓对改革成效是否满意。
(文章来源:中国社会科学网)
销售电话
13916277990
31391329
微信二维码